丹噶尔社火中的高台(1925年)高台的底座用粗重的木头做成,芯子的下端固定在那方桌一样的底座上。四角有抬杆,移动时,由四个人抬轿般抬起,因而这种表演形式就叫“高台”,在手持丁字型长杆的护卫者的保护下,起步缓缓前行。
丹噶尔惟一的俄罗斯族居民斯巴显肯一家人的合影(1940年)
湟水河上的丹噶尔西关握桥(1937年)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丹噶尔境内最大的一座木桥,它连接着去往西藏的商道。
塔尔寺的大法号(1941年)
湟水河上的丹噶尔西关握桥(1937年)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丹噶尔境内最大的一座木桥,它连接着去往西藏的商道。
庆祝兰青线通车
通车现场人山人海
西门:曾有两座瓮城
南门之外的乱坟岗
明朝嘉靖年间增修东稍门
北门:因地势而建,后在原址上复原
龙王庙的“龙”出场了,靠墙骑驴的,大概是远方赶来的看客(1925年)
贵德大柳树文昌庙(1919年)
丹噶尔到西宁的"骡轿"(1941年)骡轿前后架两个骡子,轿内可坐三四个人。骡轿是走山路的最佳工具,但费用较大。
西宁市民国时期的小校场(1936年)西宁的小校场原是明代演武场,地点在今省人民政府西北侧。占地五百余亩。明代至民国初年,是军队演武的场所,校场四周有城墙、角楼,形如城堡。
湟水河上的丹噶尔西关握桥(1937年)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丹噶尔境内最大的一座木桥,它连接着去往西藏的商道。图中的桥上是一辆拉麦捆的大车,桥下是当地著名的谢家磨的出口。
赤着脚的木匠在加工建房木料(1924年)
给修建中的福音堂上大梁(1924年)
身份证号 | |
* | |
手机号码 | |
* | |
地址 | |
* | |
姓名 | |
* | |
年龄 | |
* | |
验证码 * | |
|